时间飞逝,二十年之前,我仅三岁,那是的我还不知天文为何物。关于天文,最初的记忆起始于小学,和要好的朋友一起研读谭徽松老师出的那一套宇宙探秘的书。我们以抄写各种数据的方式,不知所云的表达着自己对天文的喜爱。在夜晚,也常常抬头看看现在不再的星空。六年级的夏,我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台折射望远镜。虽然它口径小的可怜,我还是津津有味的用来观测大行星和太阳。那时候,我第一次看到了金星的相。
初中一次和韩国联谊的活动中,一位韩国朋友用英语问我将来想做什么,我毫不犹豫的说出了Astronomer这个词。当时,那大概是我所知道最高级的词汇了。同是在初中,我第一次给一个天文学家写信。虽然大多问了些幼稚的问题,但是谭徽松老师也耐心的一一回复了,信件现在仍被我珍藏。接着,抱着进入一中天文小组的想法,我考入了一中。然后又成为了一中天文小组的组长,跟着高兴老师。当时身边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,无条件热爱着天文的朋友。我们从第一次近距离看月亮到自己绘制月球上的月海和沟壑,从第一次观测铱星到熟练的观测ISS,从一次次不顾班主任的反对参加活动到深夜星空下的欢歌,从那个夏夜的月全食全程拍摄到达坂城追逐金星凌日,从看到流星雨的震撼到参与梅西耶马拉松的不知疲倦。我能深切的感受到,喜爱星空的人们,有着一种不一样的情怀。还记得,观测金星凌日那次,在南山天文站碰到韩金林老师。我们围坐一个圆桌,他一个个问我们高中生将来想成为什么,我再一次,亦如往常,回答:天文学家。
时间真快,从一个天文爱好者,我成为了一个天文专业的研究生。一方面,我背叛了天文;另一方面,我又在重新寻找自己。还记得,当时因为自己推脱天文学社社长的缘故,和Fantasy第一次闹矛盾。不管怎样,天文小组或者说业余天文给了我很多,从高兴老师那里,还有从同伴的身上学到了很多。在看到师大天文学社20周年的文章之后,突然开始还念,那些夜晚,头顶壮美的银河。
所谓家,就得成一家之言。我反正是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天文学家,至少成个天文学人吧,更接近astronomer的愿意。
嗯,尽力做到最好吧。
打错字了,是原意不是愿意
很意外的发现这里哦~起因是欢乐颂~感觉很奇妙,探索宇宙的秘密么?对于自己是连幻想都未曾幻想过的一件事情,想起了《群星组曲》,加油吧!你所追求的是多么伟大的一项事业啊,就像康德所说的:“有两种东西,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,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,不断增长,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”
嗯,谢谢你的回复。